文化園地

文化分享|麻田嶺?小天山
2022-08-22 15:44:30 瀏覽次數:
分享到:
作者:王向坤
2022年的伏天進入尾聲,平原地區的酷熱依然持續,或許是全球氣候變暖帶來的極端天氣,這幾年的夏天都特別的熱,即便是降雨頻繁,也只能短時緩解,過后還是熱。
室內的空調之外,人們把目光投向了高緯度、高海拔之地。當然,人們目前是無法長時間、長距離遷徙,那只能把避暑當成旅游和休閑,或者說,夏季的旅游和休閑中避暑是一個重要選擇。受制于很多條件,時間不能、也不會太長,周末的短途出行成為很多人的選擇。
在保定,西邊就是太行山,具備了高海拔的條件,在與山西、張家口接壤的地帶,大面積的高山,奠定了涼爽氣候的地形特征。為什么這么說?在高度與溫度的對應關系上,海拔每上升100米,氣溫就會下降0.6度,千米之上,溫差就會達到6度,感覺就不一樣。保定西邊不遠處,千米左右的山峰不少,狼牙山,青虛山,玉皇坨,等等,這里能避暑嗎?不行,因為山上太小了,雖然自身晝夜溫差可能很大,但是,白天估計還是很熱,原因就在于它缺乏大面積的高海拔地形,形不成自己的氣候。
人們不得不繼續向西、向北探索,對于保定有限的范圍來說,西邊就是阜平,西北就是淶源,阜平距離保定相比淶源要遠一點,雖地處深山,縣城海拔卻不高,淶源整體海拔都在800米以上,所以說,涼城美名落到了淶源頭上。即便如此,保定市的最高峰還是阜平的歪頭山,那里的夏天也是個熱點,但是,整體名氣,淶源要大一些,因為,不僅是交通問題,還有就是白石山,以及旅發大會給淶源帶來的形象提升,得到了普遍認可。
夏天,很多人初到淶源,一下車,感覺立即不一樣,溫度比平原地區低5度左右,早晚溫差大,沒有潮熱的感覺,除了賓館、飯店等人員較多的地方,別處沒有空調,電扇也很少見。在沒有新冠疫情之前,夏天到這里避暑的人巨多。
到了淶源,人們開始就在周邊轉,這符合一般特征,白石山、十瀑峽、仙人峪、烏龍溝長城,等等,等轉的差不多了,人們開始把目光撒向更遠的地方。哪里呀?往北,和蔚縣交界的地方,甚至是蔚縣境內。一個月前,曾經介紹過馬蹄梁,就是淶蔚線中間的位置,因為空中草原、飛狐峪而聞名,路不難走,海拔高,自然風景美麗,是個好地方。出于探索的目的,時隔一個月,再到淶源,把目光鎖定了麻田嶺。
對于驢友來說,很多景點非常好,可過高的門票會成為一道嚴重的障礙,去一次體驗一下,以后人們更多還是愿意選擇免費的地方,這個過程可能早就開始了,只不過是因為近幾年網絡自媒體的發達,助推了這種趨勢,讓人們能很快的接觸到最新的信息,于是,一個地方被開發,很多人就慕名而來,并迅速走紅。
看到信息,每個人都會有很多想法,對于旅游來說,距離的遠近,路況如何,都是需要考慮的因素,還有就是時間,以及對于新地方的不確定感覺,所以說,并不是說走就走的那種情況,總要有個過程,特別是心理準備的過程。
因為有了馬蹄梁的經歷,從心里就會克服很多障礙,去馬蹄梁是縣道級別,去麻田嶺是國道級別,應當更好走,這是想當然的判斷,當然也離不開網友的介紹。于是乎,麻田嶺之行終于成行。
夏天多雨,多雨的天氣,對于山區來說,有一些不利因素,別的不說,如果到了目的地,正趕上下雨,那可能什么也干不成。不過,也不能總想這些,否則,哪兒都去不了。
因此,在一個陰雨天,還是踏上了去往麻田嶺的路程。
保定到淶源就不說了,從淶源到麻田嶺,走的是112國道,也就是京環線,不換道,相對于國道來說,再無其他較大級別的支路,且麻田嶺就在國道邊上,用不著開導航,只需知道路程多遠,估摸著就差不多了。
淶源境內,路途較為平坦,在緩慢的抬升中,經過了獅子峪、中莊、上莊鄉、沙嶺子,這里的海拔在1200米左右,路兩側以玉米棒子為主,成熟程度與平原地區相差不大。過了李家黃,就是一個較長的上坡路,上去之后,就進入蔚縣境內,這里海拔在1500米左右。就這么300多米的差距,景觀植被差的可是太大了,在淶源,路兩側都是莊稼,在蔚縣,立刻變成了白菜,灰綠色的是圓白菜,在我們曲陽老家稱之為灰子白,看來是有一定道理的,不過,更多的則是綠色的大白菜。
真是少見多怪呀,就是看到土豆秧子,也不至于這樣,還能理解。在沒有看到蔚縣這個季節的大白菜之前,對于一個低海拔地區的北方人來說,大白菜,那僅僅是冬天才有的蔬菜,人們也僅僅是在冬天才有吃大白菜的習慣,過了冬天,基本就不吃了,看到菜市場里的大白菜,也不會購買,連打聽一下的欲望也沒有,偶爾在春夏之交,還不太熱的時節,買一顆大白菜,還會被斥責一通,說這個時候的大白菜不好吃,藥還多,等等等等,不一而足,總之,大家的認知里面,就是這個樣子。
現在,在蔚縣看到了夏天的大白菜,真是顛覆以往的認知。難道說,這里的大白菜就不好吃?那絕對不可能,唯一能解釋的就是,這個季節,正是人家這里適合長大白菜的時候,在低海拔地區,立秋種白菜,現在估計僅僅出了一點小苗,到立冬前后才能拔菜,在這里,立冬的時候,恐怕已經很冷很冷了。所以說,換位思考,換位思考,還包含著位置、空間的意思,位置不同,空間不同,很多都不同,我們不能以我們自身所處位置、空間去判斷所有事物,那是不行的。這個東西不帶有絕對性,在我剛剛被驚訝到、且在感慨的時候,估計已經有很多人早就見識到了,所以說,知道這個事兒的人,不要見怪,人總有一個認知發展的過程。
從進入蔚縣境內開始,搶風崖,曹莊子,甄家灣,乜門子,樊莊子,草溝堡,白家莊子,魯莊子,這些村基本處在一個谷地里,包括山坡上,除了草甸、松樹、小葉楊,其他的就是一片一片的白菜地,因為收割的原因,路邊是一堆一堆的、遺棄的白菜葉,讓人一下子就聞到了大白菜的味道,也讓一個外鄉人,一個低海拔地區的人,聞到了冬天的味道。
爛白菜葉子味兒,這個味道不算好聞,年輕人不喜歡,但是,對于有過種菜經歷的農村人來說,不會嫌棄。有人可能會說,怎們把這個爛葉子扔在了路邊,咱就是匆匆一過,不能說人家以后不會處理,但就是不動它,也沒多大事兒。
在淶源,早就聽人家說,那里雨水較大,有所謂的“竄苗雨”,地里的莊稼不需要澆水,靠天收就長得很好。蔚縣這里,雨水也不差,不然,就不會是滿山的草甸、松樹,那山坡上的大白菜根本就不可能澆到水,長得和谷地里的差不多,這顯然是雨水充足造成的。曲陽屬于半山區,有很多坡地,就是靠天收,雨水好,就長得好,雨水少,就長得不好,這些莊稼基本以谷子、玉米棒子、黃豆、山藥、花生等為主。大家也都知道,種菜是很費水的,缺了水,菜就長不好。大白菜也是菜,所以說,各種經驗、邏輯證明,這里只能是雨水不少。對于初來乍到,出此判斷,是不是武斷了些?不過,可以找個理由,就像短視頻里說的那樣,“不接受反駁”。
白菜之外,出現次數較多的就是玉米棒子,但僅僅是苗,長得不高,這個季節了,尖上也沒有纓,沒有絮,更看不到棒子,估計是作為飼料種植的。玉米,作為高產、大田作物,曾經是人們的主要口糧,現在也是大量種植,成為了一種經濟作物,如果能長,那自然是要種植的。蔚縣這里如果能長,沒有理由不種,但現實情況就是這樣,可見涼爽如此,溫度不夠,玉米不能長出。不能打糧食,這在以前,就是非常艱苦的,現在能種白菜,就有了經濟來源,生活或許改觀不少。
還沒到目的地,這一路的感覺確實大大超出預料,淶源被稱作涼城,已經夠涼爽的了,莊稼也不缺水,到了蔚縣,更涼爽,還不缺水,讓人不得不想到網上經常被用來調侃的臺詞,“我原本以為呂布已經天下無敵了,沒想到有人比他還勇猛,這是誰的部將?”,這就是蔚縣,張家口的“部將”。不服都不行,保定市的最高峰是阜平的歪頭山,河北省的最高峰就是蔚縣的小五臺山。而麻田嶺距離小五臺山不遠,這里海拔高那是有“背景”,有“后臺”的,或者說,是有“原因”的。麻田嶺已經屬于蔚縣,但是呢,站在一個保定人的角度,仍然把它視作淶源、蔚縣交界,仿佛離保定近了不少,總之難免套套近乎,對于美好的事情,攀附一下,也是人之常情。
低海拔地區,現在正是收桃的時候,在滿城,很多地方都有收購站,一個帶很大空地和棚子的地方,老百姓把自家的桃摘下來交到這里,很多人再挑選裝箱,最后運到外地。蔚縣這里,路邊也有很多收購站,不過是收白菜的。
下面話歸正題,過了魯莊子村,又開始上坡,因為是國道,路很好走,為什么一再強調這個?很多人非常關心路好不好走,你不說,別人肯定會疑惑,會問。上坡之后,天地一下子豁亮起來,不是天氣多么亮,實際上,那天云彩非常多,幾乎隨時會下雨,是到了一個新的高度,原來只能在溝谷里仰望的山林、草甸,一下子沉到了下面,人們看到了它的頭頂。不知什么原因,這里的山頂很平坦,山坡也很和緩,沒有高峻陡峭的山嶺,即便這里的海拔已經是1800米了,仍然是很舒緩的樣子,給人一種很舒服的感覺。
室內的空調之外,人們把目光投向了高緯度、高海拔之地。當然,人們目前是無法長時間、長距離遷徙,那只能把避暑當成旅游和休閑,或者說,夏季的旅游和休閑中避暑是一個重要選擇。受制于很多條件,時間不能、也不會太長,周末的短途出行成為很多人的選擇。
在保定,西邊就是太行山,具備了高海拔的條件,在與山西、張家口接壤的地帶,大面積的高山,奠定了涼爽氣候的地形特征。為什么這么說?在高度與溫度的對應關系上,海拔每上升100米,氣溫就會下降0.6度,千米之上,溫差就會達到6度,感覺就不一樣。保定西邊不遠處,千米左右的山峰不少,狼牙山,青虛山,玉皇坨,等等,這里能避暑嗎?不行,因為山上太小了,雖然自身晝夜溫差可能很大,但是,白天估計還是很熱,原因就在于它缺乏大面積的高海拔地形,形不成自己的氣候。
人們不得不繼續向西、向北探索,對于保定有限的范圍來說,西邊就是阜平,西北就是淶源,阜平距離保定相比淶源要遠一點,雖地處深山,縣城海拔卻不高,淶源整體海拔都在800米以上,所以說,涼城美名落到了淶源頭上。即便如此,保定市的最高峰還是阜平的歪頭山,那里的夏天也是個熱點,但是,整體名氣,淶源要大一些,因為,不僅是交通問題,還有就是白石山,以及旅發大會給淶源帶來的形象提升,得到了普遍認可。
夏天,很多人初到淶源,一下車,感覺立即不一樣,溫度比平原地區低5度左右,早晚溫差大,沒有潮熱的感覺,除了賓館、飯店等人員較多的地方,別處沒有空調,電扇也很少見。在沒有新冠疫情之前,夏天到這里避暑的人巨多。
到了淶源,人們開始就在周邊轉,這符合一般特征,白石山、十瀑峽、仙人峪、烏龍溝長城,等等,等轉的差不多了,人們開始把目光撒向更遠的地方。哪里呀?往北,和蔚縣交界的地方,甚至是蔚縣境內。一個月前,曾經介紹過馬蹄梁,就是淶蔚線中間的位置,因為空中草原、飛狐峪而聞名,路不難走,海拔高,自然風景美麗,是個好地方。出于探索的目的,時隔一個月,再到淶源,把目光鎖定了麻田嶺。
對于驢友來說,很多景點非常好,可過高的門票會成為一道嚴重的障礙,去一次體驗一下,以后人們更多還是愿意選擇免費的地方,這個過程可能早就開始了,只不過是因為近幾年網絡自媒體的發達,助推了這種趨勢,讓人們能很快的接觸到最新的信息,于是,一個地方被開發,很多人就慕名而來,并迅速走紅。
看到信息,每個人都會有很多想法,對于旅游來說,距離的遠近,路況如何,都是需要考慮的因素,還有就是時間,以及對于新地方的不確定感覺,所以說,并不是說走就走的那種情況,總要有個過程,特別是心理準備的過程。
因為有了馬蹄梁的經歷,從心里就會克服很多障礙,去馬蹄梁是縣道級別,去麻田嶺是國道級別,應當更好走,這是想當然的判斷,當然也離不開網友的介紹。于是乎,麻田嶺之行終于成行。
夏天多雨,多雨的天氣,對于山區來說,有一些不利因素,別的不說,如果到了目的地,正趕上下雨,那可能什么也干不成。不過,也不能總想這些,否則,哪兒都去不了。
因此,在一個陰雨天,還是踏上了去往麻田嶺的路程。
保定到淶源就不說了,從淶源到麻田嶺,走的是112國道,也就是京環線,不換道,相對于國道來說,再無其他較大級別的支路,且麻田嶺就在國道邊上,用不著開導航,只需知道路程多遠,估摸著就差不多了。
淶源境內,路途較為平坦,在緩慢的抬升中,經過了獅子峪、中莊、上莊鄉、沙嶺子,這里的海拔在1200米左右,路兩側以玉米棒子為主,成熟程度與平原地區相差不大。過了李家黃,就是一個較長的上坡路,上去之后,就進入蔚縣境內,這里海拔在1500米左右。就這么300多米的差距,景觀植被差的可是太大了,在淶源,路兩側都是莊稼,在蔚縣,立刻變成了白菜,灰綠色的是圓白菜,在我們曲陽老家稱之為灰子白,看來是有一定道理的,不過,更多的則是綠色的大白菜。
真是少見多怪呀,就是看到土豆秧子,也不至于這樣,還能理解。在沒有看到蔚縣這個季節的大白菜之前,對于一個低海拔地區的北方人來說,大白菜,那僅僅是冬天才有的蔬菜,人們也僅僅是在冬天才有吃大白菜的習慣,過了冬天,基本就不吃了,看到菜市場里的大白菜,也不會購買,連打聽一下的欲望也沒有,偶爾在春夏之交,還不太熱的時節,買一顆大白菜,還會被斥責一通,說這個時候的大白菜不好吃,藥還多,等等等等,不一而足,總之,大家的認知里面,就是這個樣子。
現在,在蔚縣看到了夏天的大白菜,真是顛覆以往的認知。難道說,這里的大白菜就不好吃?那絕對不可能,唯一能解釋的就是,這個季節,正是人家這里適合長大白菜的時候,在低海拔地區,立秋種白菜,現在估計僅僅出了一點小苗,到立冬前后才能拔菜,在這里,立冬的時候,恐怕已經很冷很冷了。所以說,換位思考,換位思考,還包含著位置、空間的意思,位置不同,空間不同,很多都不同,我們不能以我們自身所處位置、空間去判斷所有事物,那是不行的。這個東西不帶有絕對性,在我剛剛被驚訝到、且在感慨的時候,估計已經有很多人早就見識到了,所以說,知道這個事兒的人,不要見怪,人總有一個認知發展的過程。
從進入蔚縣境內開始,搶風崖,曹莊子,甄家灣,乜門子,樊莊子,草溝堡,白家莊子,魯莊子,這些村基本處在一個谷地里,包括山坡上,除了草甸、松樹、小葉楊,其他的就是一片一片的白菜地,因為收割的原因,路邊是一堆一堆的、遺棄的白菜葉,讓人一下子就聞到了大白菜的味道,也讓一個外鄉人,一個低海拔地區的人,聞到了冬天的味道。
爛白菜葉子味兒,這個味道不算好聞,年輕人不喜歡,但是,對于有過種菜經歷的農村人來說,不會嫌棄。有人可能會說,怎們把這個爛葉子扔在了路邊,咱就是匆匆一過,不能說人家以后不會處理,但就是不動它,也沒多大事兒。
在淶源,早就聽人家說,那里雨水較大,有所謂的“竄苗雨”,地里的莊稼不需要澆水,靠天收就長得很好。蔚縣這里,雨水也不差,不然,就不會是滿山的草甸、松樹,那山坡上的大白菜根本就不可能澆到水,長得和谷地里的差不多,這顯然是雨水充足造成的。曲陽屬于半山區,有很多坡地,就是靠天收,雨水好,就長得好,雨水少,就長得不好,這些莊稼基本以谷子、玉米棒子、黃豆、山藥、花生等為主。大家也都知道,種菜是很費水的,缺了水,菜就長不好。大白菜也是菜,所以說,各種經驗、邏輯證明,這里只能是雨水不少。對于初來乍到,出此判斷,是不是武斷了些?不過,可以找個理由,就像短視頻里說的那樣,“不接受反駁”。
白菜之外,出現次數較多的就是玉米棒子,但僅僅是苗,長得不高,這個季節了,尖上也沒有纓,沒有絮,更看不到棒子,估計是作為飼料種植的。玉米,作為高產、大田作物,曾經是人們的主要口糧,現在也是大量種植,成為了一種經濟作物,如果能長,那自然是要種植的。蔚縣這里如果能長,沒有理由不種,但現實情況就是這樣,可見涼爽如此,溫度不夠,玉米不能長出。不能打糧食,這在以前,就是非常艱苦的,現在能種白菜,就有了經濟來源,生活或許改觀不少。
還沒到目的地,這一路的感覺確實大大超出預料,淶源被稱作涼城,已經夠涼爽的了,莊稼也不缺水,到了蔚縣,更涼爽,還不缺水,讓人不得不想到網上經常被用來調侃的臺詞,“我原本以為呂布已經天下無敵了,沒想到有人比他還勇猛,這是誰的部將?”,這就是蔚縣,張家口的“部將”。不服都不行,保定市的最高峰是阜平的歪頭山,河北省的最高峰就是蔚縣的小五臺山。而麻田嶺距離小五臺山不遠,這里海拔高那是有“背景”,有“后臺”的,或者說,是有“原因”的。麻田嶺已經屬于蔚縣,但是呢,站在一個保定人的角度,仍然把它視作淶源、蔚縣交界,仿佛離保定近了不少,總之難免套套近乎,對于美好的事情,攀附一下,也是人之常情。
低海拔地區,現在正是收桃的時候,在滿城,很多地方都有收購站,一個帶很大空地和棚子的地方,老百姓把自家的桃摘下來交到這里,很多人再挑選裝箱,最后運到外地。蔚縣這里,路邊也有很多收購站,不過是收白菜的。
下面話歸正題,過了魯莊子村,又開始上坡,因為是國道,路很好走,為什么一再強調這個?很多人非常關心路好不好走,你不說,別人肯定會疑惑,會問。上坡之后,天地一下子豁亮起來,不是天氣多么亮,實際上,那天云彩非常多,幾乎隨時會下雨,是到了一個新的高度,原來只能在溝谷里仰望的山林、草甸,一下子沉到了下面,人們看到了它的頭頂。不知什么原因,這里的山頂很平坦,山坡也很和緩,沒有高峻陡峭的山嶺,即便這里的海拔已經是1800米了,仍然是很舒緩的樣子,給人一種很舒服的感覺。

路邊看到了麻田嶺·小天山農家院,當時以為到了目的地,及至進去停車場轉了一圈,意識到,這里可能就是民宿,或者說是麻田嶺村,不是要去的地方,于是,繼續上行,不遠處,終于看到了麻田嶺·小天山景區的牌子。因為是由南往北,在分岔路口的左邊,有一條支路,經打聽,這里就是通往景區的路,繼續前行,終于看到了景區大門,旁邊就是新蔚風電場的場站。

有車輛在小天山景區門口猶豫,因為要收每個人30元的門票,都這樣了,這么遠都過來了,臨門一腳,總是要進去的。進了景區,路在山頂的油松林間穿越,油松林是一片一片的,有那么一點塞罕壩的感覺,途中,有很多人組團徒步往外走,風力發電設備不時閃現,這里扇葉大部分在旋轉,有的轉的還很快,這與馬蹄梁那里不一樣。
大概4、5公里的路程之后,到了景區核心地帶,這里有服務設施,吃的,玩的,等。路邊停了很多車,憑感覺,又繼續前行,走到了山頂的背面,沿著路下坡,幾次轉彎之后,看到了遠處的露營帳篷,還有大轎子車,于是迫不及待的停車,奔向了一片“油菜花”地。“油菜花”給人們的印想有點兒深,以至于看到田地里的成片黃花,就會想到它,實際上,在蔚縣這里,應當是白菜花,因為只有這樣,才能形成循環。




踩在厚實、塇軟的草甸上,各色小花非常吸引人,還要特意選擇路徑,不然,有的地方,草是太深了,不好走。南邊,就是剛剛經過的地方,山林、草甸相間,云霧不時穿過,雨似乎就在眼前。東邊是一條溝谷,遠處是山嶺,云霧繚繞,反倒是北邊較為開闊和明亮。這時,有什么感慨?四個字,大氣磅礴。
山間,坡地,還是白菜,在這海拔1900多米的地方,那只能是高山白菜了?;貋碇?,有人還問,那里有沒有水,現場還真是沒有看到多少水,小水溝也只是在來時的村莊路邊有,小天山這里這沒有水溝,但是,這里給人的感覺,就是不缺水。
來時換了長褲,穿著短袖T恤,就有點冷,不得不穿上防曬衣。周邊一路行走,露營帳篷那是準備看日落日出的。山坳處有房子,地圖上標注的是海子村,出于好奇,同時也想知道,這條路到底通向哪里,還能走多遠,于是開車下去了。結果下去才發現,柏油路到頭了,那里有幾間房子,可能是視線遮擋的緣故,感覺不像個村子,要說是個居民點,還恰當一些。路邊幾輛車,地方并不寬敞,周邊可看的不多。似乎聽說,有輛車想在這里找間民宿,住滿了,沒有了,不得已開車離去。坡度較大,地方小,掉頭,起步,對于手動擋的來說,還是要復習一遍坡道起步,若無住宿需求,建議還是不要下來了,就開到上邊露營的平坦開闊處停車就很好。
對于好的東西,人們往往是戀戀不舍,這么好的風景,真是不舍得離開,但是時間不夠了,不得已,往回走了。
往回走,時間就很快了,很快就到了景點核心區。這里已經不是來時的景象,基本上被濃霧包圍了,云霧從南邊、下邊涌過來,到了山嶺,再分散離去。這可能就是在北邊露營區看到的云霧,估計是風向的原因,云霧到了山頂就往東北方向去了,以至于,在那里看到的南邊,似乎就要下雨,但就是漂不過去?,F在,來到了山頂,就無法逃離了。在路邊停好車,沿著人工堆砌的土路前行,能見度不過幾十米,看到一個路標上“暗夜星空”幾個字,還真有那么一層意境,路邊的大白菜還可以近距離看一看。路上,行人來來往往,在一個山地摩托車體驗處,工作人員告知,這是快要下雨了,于是,往回走。
本想著往回走的時候,再仔細觀賞一下油松林,結果,由于云霧,完全不可能了,遠處的風電葉片幾乎看不到,濃濃的云霧充滿林間,還是走吧。雖然如此,還是比較滿意,在一個多雨的天氣,還能欣賞到如此美景,體會到高寒之處,濃夏與秋涼的雙重疊加,還有高山白菜,以及大氣磅礴的感慨,已經可以了。
補充一點,山頂核心區,海拔超過2000米,從淶源到這里,距離在65公里左右,來回包括游玩大約5個小時,在夏天這個季節,半天就可以搞定,整體來講,并不累。和馬蹄梁的差別有幾個方面,沿途的蔬菜,在馬蹄梁那里是很少看到的,因為那里居民點很少,高山云霧,馬蹄梁那里要小一些,溫度,麻田嶺這里要低一些,海拔地勢,馬蹄梁那里是個高點,再往北走,就下坡進入了飛狐峪,而麻田嶺似乎看不到下坡的地方,以上比較有一定的局限性,僅僅限于游人經常能去到的地方。
在不斷下山的過程中,云霧變成了陰云,似乎真的要下雨了。不過還好,在陰晴不定間,山區就是這個樣子,到了淶源,雖然,這里依然還是山區,但感覺回到了熟悉的地方,心里踏實了許多,即便不一會兒下起了雨,心里也很淡定。




掃碼閱讀微信版

- 上一篇:員工之聲|相信自己,未來可期
- 下一篇:員工之聲|新開始,新機遇,新挑戰,新朝陽