專題文章

伏天過后看排水
2022-08-29 16:08:01 瀏覽次數:
分享到:
作者:王向坤
隨著2022年農歷節氣處暑的到來,在各種媒體的提前通知下,2022年的三伏終于結束了,估計很多人喘了口氣,輕松了不少。
有人說,2022年的夏天有可能是未來10年最涼快的一年。
這話聽著有點嚇人。還能怎么熱?局部地區都40多度了。與高溫相伴的就是少雨干旱,尤其是南方地區,高溫導致山火爆燃,干旱導致缺水,河湖水位嚴重下降,由此帶來了以水電為主的省份嚴重缺電。高溫導致人員中暑現象發生,并誘發了嚴重的熱射病。
北方怎么樣?同樣的熱。不過有一點差別就是,北方的雨水多了,暴雨災害天氣增多。就在前不久,一場暴雨導致石家莊發生了嚴重的內澇。各種媒體,朋友圈,均可見到當時的場景,幾乎大部分低洼處都產生了大量積水,尤其是地道橋,短時間內給人們的出行帶來了不便,同時伴隨著安全隱患。
由于手機互聯網的普及,人們在快速的補充知識,人手一部手機,有空就會學習,也因此見多識廣,在經歷了或者說見識了類似事件之后,心里就會慢慢淡定下來,慢慢學會了理性。
對于城市內澇,人們的認知就是這樣的一個過程。暴雨,對于山區容易發生洪水,對于平原容易產生內澇,這是自古以來的現象和規律,人們身處其中,趨利避害,總在想方設法改變,其結果就是,別的還好說,暴雨帶來的洪水、內澇就不好說。
人們在形容某人或某個地方的天然優勢時,好用一句話,“那是老天爺賞的飯”,這個事情可遇不可求。放在雨水上面,與之類似,完全是“老天爺賞飯”,不過,對于暴雨產生的洪水、內澇,卻不是什么好事情。
有什么辦法不?目前,如果有過內澇,幾乎所有的辦法都不能避免內澇的產生。有句話叫,“時代的一粒塵埃,落到每個人頭上,那就是一座山”,降雨之于城市就是這么一個不對等的現實情況,我們所有的準備都無法應對未知的降雨量。所以說,我們就會看到,幾乎哪里有暴雨,哪里就會產生內澇。
那我們是不是就無所作為了?不是的。城市里短時間內產生了內澇,最終還是會很快的排除內澇,我們套用一句話就是,“最終還是管網承擔了一切”。那么多的積水,最終去了哪里?基本都是通過雨水管網排到了調蓄水系。降雨時刻,泵站排水速度趕不上雨水積蓄速度,形成內澇,雖然我們對于雨量沒有辦法,但它總會停的,既有泵站持續抽水,或者臨時增加泵站加大排水量,這些,我們是可以做到的。
在石家莊,人們見識到了一種排水機器人,就是可以自行行走,人工控制,快速抽水的水泵機器人。
這就是進步,我們在應對城市內澇方面還不止這些。在《“十四五”城市排水防澇體系建設行動計劃》中,在全面排查城市防洪排澇設施薄弱環節的同時,提出系統建設城市排水防澇工程體系,首先就是排水管網和泵站建設工程,針對易造成積水內澇問題和混錯接的雨污水管網,汛前應加強排水管網的清疏養護。對存在自排不暢、抽排能力不足的地區,加快改造或增設泵站,提高強排能力。提升立交橋區、下穿隧道、地鐵出入口及場站等區域及周邊排澇能力,確保抽排能力匹配、功能完好,減少周邊雨水匯入。在雨水源頭減排工程中,采用“滲、滯、蓄、凈、用、排”等措施削減雨水源頭徑流。
作為一個體系來講,任何一個環節都很重要。對于積水區域來說,都是點狀的存在,而要解決它,就需要周邊很大范圍的支撐,尤其是雨水管網的排放能力,否則,那么多水,是沒有地方可去的。
所以說,確保雨水管網的功能,能夠最大限度的減輕,甚至避免城市內澇的產生和危害,即便是短時間內產生了內澇,也能有通道以最快速度解決。
因此,在《“十四五”全國城市基礎設施建設規劃》中,即便沒有對城市雨水管網提出具體發展指標,但是仍然提出了城市水系統體系化建設行動,因地制宜積極推進海綿城市建設,實施城市內澇系統治理,實施排水管網工程,新建排水管網原則上應盡可能達到國家建設標準的上限要求,改造易造成積水內澇問題排水管網,修復破損和功能失效的排水防澇設施。
就在8月25日住建部網站剛剛發布的《交通/城市軌道交通工程項目規范》(GB 2055033-2022)中(本規范自2023年3月1日起實施),其中2.1.14條款規定,城市軌道交通工程應采用有效的防震、防淹、防雪、防滑、防風、防雨、防雷等防止自然災害侵襲的措施。變配電所、控制中心應按當地100年一遇的暴雨強度確定防內澇能力。同樣5.6.6條款對對車輛基地的場坪高程能應對100年一遇的洪水設防設計,還有6.5.4條款對于地面車站、高架車站及車輛基地運用庫、高層建筑物排水管道設計等提出了不同的暴雨強度要求,等等。我們知道,城市軌道交通屬于城市重要的交通設施,確保這些設施的安全是至關重要的。還有其它的基礎設施,很多達不到這個標準,就必須在其他方面加強保護。
地球氣候變暖,極端天氣頻繁,在夏天,高溫,干旱,強降雨,很長時間內,將成為一種常態。對于城市內澇,避免的可能性不大,我們的努力就是,盡量避免或減輕內澇的產生,以及由此帶來的危害,即便產生內澇,也能快速解決掉。
有人說,2022年的夏天有可能是未來10年最涼快的一年。
這話聽著有點嚇人。還能怎么熱?局部地區都40多度了。與高溫相伴的就是少雨干旱,尤其是南方地區,高溫導致山火爆燃,干旱導致缺水,河湖水位嚴重下降,由此帶來了以水電為主的省份嚴重缺電。高溫導致人員中暑現象發生,并誘發了嚴重的熱射病。
北方怎么樣?同樣的熱。不過有一點差別就是,北方的雨水多了,暴雨災害天氣增多。就在前不久,一場暴雨導致石家莊發生了嚴重的內澇。各種媒體,朋友圈,均可見到當時的場景,幾乎大部分低洼處都產生了大量積水,尤其是地道橋,短時間內給人們的出行帶來了不便,同時伴隨著安全隱患。
由于手機互聯網的普及,人們在快速的補充知識,人手一部手機,有空就會學習,也因此見多識廣,在經歷了或者說見識了類似事件之后,心里就會慢慢淡定下來,慢慢學會了理性。
對于城市內澇,人們的認知就是這樣的一個過程。暴雨,對于山區容易發生洪水,對于平原容易產生內澇,這是自古以來的現象和規律,人們身處其中,趨利避害,總在想方設法改變,其結果就是,別的還好說,暴雨帶來的洪水、內澇就不好說。
人們在形容某人或某個地方的天然優勢時,好用一句話,“那是老天爺賞的飯”,這個事情可遇不可求。放在雨水上面,與之類似,完全是“老天爺賞飯”,不過,對于暴雨產生的洪水、內澇,卻不是什么好事情。
有什么辦法不?目前,如果有過內澇,幾乎所有的辦法都不能避免內澇的產生。有句話叫,“時代的一粒塵埃,落到每個人頭上,那就是一座山”,降雨之于城市就是這么一個不對等的現實情況,我們所有的準備都無法應對未知的降雨量。所以說,我們就會看到,幾乎哪里有暴雨,哪里就會產生內澇。
那我們是不是就無所作為了?不是的。城市里短時間內產生了內澇,最終還是會很快的排除內澇,我們套用一句話就是,“最終還是管網承擔了一切”。那么多的積水,最終去了哪里?基本都是通過雨水管網排到了調蓄水系。降雨時刻,泵站排水速度趕不上雨水積蓄速度,形成內澇,雖然我們對于雨量沒有辦法,但它總會停的,既有泵站持續抽水,或者臨時增加泵站加大排水量,這些,我們是可以做到的。
在石家莊,人們見識到了一種排水機器人,就是可以自行行走,人工控制,快速抽水的水泵機器人。
這就是進步,我們在應對城市內澇方面還不止這些。在《“十四五”城市排水防澇體系建設行動計劃》中,在全面排查城市防洪排澇設施薄弱環節的同時,提出系統建設城市排水防澇工程體系,首先就是排水管網和泵站建設工程,針對易造成積水內澇問題和混錯接的雨污水管網,汛前應加強排水管網的清疏養護。對存在自排不暢、抽排能力不足的地區,加快改造或增設泵站,提高強排能力。提升立交橋區、下穿隧道、地鐵出入口及場站等區域及周邊排澇能力,確保抽排能力匹配、功能完好,減少周邊雨水匯入。在雨水源頭減排工程中,采用“滲、滯、蓄、凈、用、排”等措施削減雨水源頭徑流。
作為一個體系來講,任何一個環節都很重要。對于積水區域來說,都是點狀的存在,而要解決它,就需要周邊很大范圍的支撐,尤其是雨水管網的排放能力,否則,那么多水,是沒有地方可去的。
所以說,確保雨水管網的功能,能夠最大限度的減輕,甚至避免城市內澇的產生和危害,即便是短時間內產生了內澇,也能有通道以最快速度解決。
因此,在《“十四五”全國城市基礎設施建設規劃》中,即便沒有對城市雨水管網提出具體發展指標,但是仍然提出了城市水系統體系化建設行動,因地制宜積極推進海綿城市建設,實施城市內澇系統治理,實施排水管網工程,新建排水管網原則上應盡可能達到國家建設標準的上限要求,改造易造成積水內澇問題排水管網,修復破損和功能失效的排水防澇設施。
就在8月25日住建部網站剛剛發布的《交通/城市軌道交通工程項目規范》(GB 2055033-2022)中(本規范自2023年3月1日起實施),其中2.1.14條款規定,城市軌道交通工程應采用有效的防震、防淹、防雪、防滑、防風、防雨、防雷等防止自然災害侵襲的措施。變配電所、控制中心應按當地100年一遇的暴雨強度確定防內澇能力。同樣5.6.6條款對對車輛基地的場坪高程能應對100年一遇的洪水設防設計,還有6.5.4條款對于地面車站、高架車站及車輛基地運用庫、高層建筑物排水管道設計等提出了不同的暴雨強度要求,等等。我們知道,城市軌道交通屬于城市重要的交通設施,確保這些設施的安全是至關重要的。還有其它的基礎設施,很多達不到這個標準,就必須在其他方面加強保護。
地球氣候變暖,極端天氣頻繁,在夏天,高溫,干旱,強降雨,很長時間內,將成為一種常態。對于城市內澇,避免的可能性不大,我們的努力就是,盡量避免或減輕內澇的產生,以及由此帶來的危害,即便產生內澇,也能快速解決掉。

掃碼閱讀微信版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