專題文章

研發強度與管線服務業
2022-08-22 16:46:22 瀏覽次數:
分享到:
作者:王向坤
在評價研發創新投入力度方面有一個指標,就是研發強度。根據《管理科學技術名詞》第一版的定義,研發強度是指研發投入占某組織或地區當期生產總值的比例,在詞語的運用上,有時會被稱為研發投入強度。不難看出這是一個統計指標。
從可查詢的數據源來看,國家統計局的公開信息顯示,R&D經費與國內生產總值(GDP)之比達到2.44%,也就是說,2021年我國全社會研發強度是2.44%,那么根據2021年的國內生產總值,就可以計算出2021年研發經費投入,這個數字是27864億元。我們的研發投入強度已接近OECD國家(經合組織)疫情前2.47%的平均水平,經合組織包含了目前世界主要的發達國家,這個數字還是值得欣慰的。
新華社的消息顯示,2021年制造業研發投入強度是1.54%,專精特新“小巨人”企業的平均研發強度達到10.3%。
工信部網站《2019年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統計年報》顯示,2019年,軟件業投入研發經費7336億元,研發投入強度(研發經費占軟件業務收入比重)達10.2%。
根據8月10日-8月12日在合肥舉行的2022中國地理信息產業大會上發布的《中國地理信息產業發展報告(2022)》中可計算的數據,65家地信上市企業2021年營收總額1365.9億元,60家地信上市企業2021年研發投入總額137.7億元,研發投入強度為10.08%;124家地信掛牌企業2021年營收總額116.5億元,120家地信掛牌企業2021年研發投入總額11.6億元,這類企業大致的研發投入強度是10%;“2022地信產業百強企業”2021年地理信息業務營收總額525.8億元,其2021年的研發投入總額是73.7億元,研發投入強度為14.02%。
作為地理信息產業頭部的企業研發投入強度平均超過10%,與2021年制造業專精特新“小巨人”企業的平均研發強度接近,與2019年軟件業研發投入強度接近。
由于統計數據來源有限,更多的細分行業找不到數據,不過,我們可以用上面不多的研發強度數據結果進行比較。
很多企業在產業隸屬或劃分上,具有多重性特征,從事地理信息產業的企業,同時也會是軟件企業,有的可能還會涉及制造業,不同產業的研發強度數據可以用作具體企業的多樣性類比,除去上市等企業可披露的數據之外,更多的企業只能在自身有限范圍內進行內部比較。
但可以確定的是,普通企業的研發強度普遍要低于產業內的頭部企業,這個倒不會覺得怎么樣,但有一個底數,那就是全社會研發強度,如果低于這個數據,對于很多產業企業來說,那就表明了企業研發創新力度不夠。這就像高速公路設定速度上限的同時,也設定了速度下限,低于這個速度也是不行的。在合理的速度區間之外,監控設備可以判定違章,但是,對于研發強度低于全社會研發強度,那就只能用市場來選擇、判斷。
管線服務業的研發強度數據怎么樣?
目前,找不到可供分析的數據,以前的相關報告較多的還是集中于服務對象——城市管線的規模和現狀,以及相關技術、管理上,就連我們自己,經常掛在嘴邊的也是“管線服務行業”,要想找管線服務產業的營收總額、研發投入總額數據,還很少,或者說缺少較為全面、及時的統計數據。
管線服務業的基礎研發基本集中于上游產品,設備、平臺、中間件、甚至云產品,應用研發集中于集成、工藝、管理技術等方面。地理信息產業的一個明顯特征就是數據采集,它會占據較大份額,數據采集屬于人員、設備等資源較多投入的環節,管線服務業同樣具備這個特征,在工藝、應用技術研發滿足數據采集的前提下,這個過程會被大量重復。
很多人認為,傳統的管線探測、檢測還具備較多的技術要求,隨著行業轉型升級,為滿足城市對于地下管線治理的要求,管線行業開始轉向以市政公用工程為特征的排水調查、檢測、修復,裝備、設備、原材料的參與度進一步增強。由于大量裝備、原材料的外在性,管線服務業內對其的研發投入占比不高。
管線服務業目前仍然具備地理信息產業的特征,但是,正在向市政公用工程邁進,其影響如何?可能需要很長時間的檢驗。
我們可以大致估算一下,地理信息產業頭部企業的研發強度才是10%多,對于管線服務業,除去頭部企業的研發強度會高一些之外,管線服務業的平均研發強度估計達不到它的一半,即5%。如果管線服務業的平均研發強度在全社會研發強度附近徘徊,那它被外部第三方改變的可能性就會增強,這個行業的產業特征會進一步多樣化。
任何一個產業的研發強度與產業自身直接相關,不是其中任何一家企業能夠改變的,但是,對于一家具體的企業,其自身的發展與產業有關,同時也與自己的定位和未來的目標有關。在這個過程中,在這個競爭日趨激烈的宏觀環境中,創新、求變是永恒的主題,這就離不開企業的創新研發投入,因此,研發強度對于任何企業,包括管線服務業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。
從可查詢的數據源來看,國家統計局的公開信息顯示,R&D經費與國內生產總值(GDP)之比達到2.44%,也就是說,2021年我國全社會研發強度是2.44%,那么根據2021年的國內生產總值,就可以計算出2021年研發經費投入,這個數字是27864億元。我們的研發投入強度已接近OECD國家(經合組織)疫情前2.47%的平均水平,經合組織包含了目前世界主要的發達國家,這個數字還是值得欣慰的。
新華社的消息顯示,2021年制造業研發投入強度是1.54%,專精特新“小巨人”企業的平均研發強度達到10.3%。
工信部網站《2019年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統計年報》顯示,2019年,軟件業投入研發經費7336億元,研發投入強度(研發經費占軟件業務收入比重)達10.2%。
根據8月10日-8月12日在合肥舉行的2022中國地理信息產業大會上發布的《中國地理信息產業發展報告(2022)》中可計算的數據,65家地信上市企業2021年營收總額1365.9億元,60家地信上市企業2021年研發投入總額137.7億元,研發投入強度為10.08%;124家地信掛牌企業2021年營收總額116.5億元,120家地信掛牌企業2021年研發投入總額11.6億元,這類企業大致的研發投入強度是10%;“2022地信產業百強企業”2021年地理信息業務營收總額525.8億元,其2021年的研發投入總額是73.7億元,研發投入強度為14.02%。
作為地理信息產業頭部的企業研發投入強度平均超過10%,與2021年制造業專精特新“小巨人”企業的平均研發強度接近,與2019年軟件業研發投入強度接近。
由于統計數據來源有限,更多的細分行業找不到數據,不過,我們可以用上面不多的研發強度數據結果進行比較。
很多企業在產業隸屬或劃分上,具有多重性特征,從事地理信息產業的企業,同時也會是軟件企業,有的可能還會涉及制造業,不同產業的研發強度數據可以用作具體企業的多樣性類比,除去上市等企業可披露的數據之外,更多的企業只能在自身有限范圍內進行內部比較。
但可以確定的是,普通企業的研發強度普遍要低于產業內的頭部企業,這個倒不會覺得怎么樣,但有一個底數,那就是全社會研發強度,如果低于這個數據,對于很多產業企業來說,那就表明了企業研發創新力度不夠。這就像高速公路設定速度上限的同時,也設定了速度下限,低于這個速度也是不行的。在合理的速度區間之外,監控設備可以判定違章,但是,對于研發強度低于全社會研發強度,那就只能用市場來選擇、判斷。
管線服務業的研發強度數據怎么樣?
目前,找不到可供分析的數據,以前的相關報告較多的還是集中于服務對象——城市管線的規模和現狀,以及相關技術、管理上,就連我們自己,經常掛在嘴邊的也是“管線服務行業”,要想找管線服務產業的營收總額、研發投入總額數據,還很少,或者說缺少較為全面、及時的統計數據。
管線服務業的基礎研發基本集中于上游產品,設備、平臺、中間件、甚至云產品,應用研發集中于集成、工藝、管理技術等方面。地理信息產業的一個明顯特征就是數據采集,它會占據較大份額,數據采集屬于人員、設備等資源較多投入的環節,管線服務業同樣具備這個特征,在工藝、應用技術研發滿足數據采集的前提下,這個過程會被大量重復。
很多人認為,傳統的管線探測、檢測還具備較多的技術要求,隨著行業轉型升級,為滿足城市對于地下管線治理的要求,管線行業開始轉向以市政公用工程為特征的排水調查、檢測、修復,裝備、設備、原材料的參與度進一步增強。由于大量裝備、原材料的外在性,管線服務業內對其的研發投入占比不高。
管線服務業目前仍然具備地理信息產業的特征,但是,正在向市政公用工程邁進,其影響如何?可能需要很長時間的檢驗。
我們可以大致估算一下,地理信息產業頭部企業的研發強度才是10%多,對于管線服務業,除去頭部企業的研發強度會高一些之外,管線服務業的平均研發強度估計達不到它的一半,即5%。如果管線服務業的平均研發強度在全社會研發強度附近徘徊,那它被外部第三方改變的可能性就會增強,這個行業的產業特征會進一步多樣化。
任何一個產業的研發強度與產業自身直接相關,不是其中任何一家企業能夠改變的,但是,對于一家具體的企業,其自身的發展與產業有關,同時也與自己的定位和未來的目標有關。在這個過程中,在這個競爭日趨激烈的宏觀環境中,創新、求變是永恒的主題,這就離不開企業的創新研發投入,因此,研發強度對于任何企業,包括管線服務業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。

掃碼閱讀微信版
